“粉丝经济”背后的商业模式
说起“网红鼻祖”,一定避不开罗永浩。不管是博客网站、英语培训机构,还是如今的锤子手机,他永远奔跑在每个时期最热门的领域。依靠自身过人的吸引力,他积累了超过1500万的微博粉丝,接近拥有1700万粉丝的雷军。
虽然粉丝数可以相匹敌,但手机销量他俩还不在同一水平线上。小米已经在雷军的带领下做到了全球前五的销量,而锤子手机至今还是一款小众产品。在残酷的市场面前,罗永浩不得不在今年被迫宣布锤子手机将大幅降价。粉丝经济似乎遇到了瓶颈。
让人喜又让人忧的 “粉丝经济”究竟是何物?
定位再精准,也不如卡位“卡”得好
“粉丝经济”有别于传统的经济模式的地方在于,过去是将定位摆在最前面,而现在的第一步是卡位。
两者的区别在于:定位是从产品角度出发,对市场进行细分,然后瞄准目标用户,寻求精准的广告投放。但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,了解市场和目标用户是有一定难度的。
而卡位是根据粉丝的需求进行设计的,定位这件事儿粉丝就帮你做了。所以有广大粉丝基础的小米要是想卖洗衣机,粉丝会接受;而华为要是想卖洗衣机,消费者接受不了,因为他没有粉丝基础,没有人为他做市场铺垫。
在社交媒体、社交营销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,“卡位”显然要比“定位”更符合营销实战需要。
粉丝还是“活”的好
“粉丝经济”的最后目的,都是希望将粉丝转化为付费用户,盈利赚钱才是硬道理。一部分自媒体人拥有10W +甚至百W +的关注,但每篇内容的阅读量却只有几百几千,不免相当尴尬。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买单,同时拥有强烈的消费欲望。其实“促活粉丝”就是一个不断使他们找到同类、同时产生很多惊喜的过程。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社群,自然而然也就不难将潜在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了。
所以,粉丝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多,而是寻求高欲望、高质量的用户,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口碑传播和品牌营销中来,甚至与你形成利益共同体。
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近年来的“双十一”、“双十二”就是“粉丝经济”的一个投影。
“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”,良好的“粉丝经济”,一定是符合人性的社群化商业。将同类聚集在一起,是开发商业价值最实际的长效策略。